跳转至

Tim 排序

本页面将介绍 Tim 排序(Timsort),一种混合的、稳定的排序算法。

引入

Timsort 由 Python 核心开发者 Tim Peters 于 2002 年设计,并应用于 Python 语言,其巧妙结合了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的优点,针对数据集中的有序性进行了精确的优化,尤其适合处理包含大量部分有序子序列的数据集。自 Python 2.3 版本以来,Timsort 被选为 Python 标准库的默认排序算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编程环境,例如在 Java SE 7 中被用于对非原始对象数组进行排序。

步骤

Timsort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识别和利用数据集中已有的有序性,提高排序效率,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识别 Run:扫描待排序数组,识别出有序的连续子序列(Run)。
  2. 扩展 Run:如果识别的 Run 长度小于 MIN_RUN,则使用插入排序对其进行扩展。
  3. 归并 Run:Timsort 维护一个特殊的栈,采用特定的归并策略将栈中已有的 Run 合并成更大的有序序列。

识别 Run

首先,Timsort 会从左向右扫描数组,识别出连续的有序序列,这些有序序列被称为 Run:

  • 升序 Run:如果后一个元素大于等于前一个元素,则继续扩展 Run。
  • 降序 Run:如果后一个元素小于前一个元素,则继续扩展 Run,随后将该 Run 反转为升序。

扩展 Run

为了提高小规模数据的排序效率,Timsort 引入了一个 Run 最小的长度 MIN_RUN。其值一般根据待排序数组的长度动态计算,通常为 之间。

  • 如果识别的 Run 长度大于等于 MIN_RUN,则不需要额外操作,直接将 Run 压入栈中。
  • 如果识别的 Run 长度小于 MIN_RUN,则使用二分插入排序将该 Run 的后续元素插入到 Run 中,直到 Run 的长度达到 MIN_RUN,然后将其压入栈中。

归并 Run

在 Timsort 中,归并排序是通过 来管理和控制的。栈中保存了已经识别出的有序的 Run,并通过特定的归并规则控制栈中 Run 的合并,其目的是在合并时保持序列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归并规则

Timsort 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同元素在排序后仍然保持原有的相对顺序。为确保这一点,Timsort 在归并时只会合并相邻的、连续的 Run,而不会直接合并非相邻的 Run。因为非相邻的 Run 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元素,直接合并很有可能会打乱它们的相对顺序。

同时,为了确保合并的平衡性,Timsort 引入了特定的归并规则。在每次合并操作之前,算法会检查栈顶的三个 Run X、Y 和 Z,以确保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条件一len(Z) > len(Y) + len(X)
  • 条件二len(Y) > len(X)

如果栈顶的三个 Run 不满足上述条件,Timsort 会将 Y 与 X 或 Z 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合并,然后再次检查条件。一旦条件满足,则开始继续搜索新的 Run,将其添加到栈中并开始下一轮的归并。

Merge Rules

归并优化

为了在归并不同长度的 Run 时提高效率并减少空间开销,Timsort 在归并前会通过二分查找精确定位需要处理的元素范围,只对需要移动的部分进行归并,具体方式为:

  1. 确定插入点:使用二分查找,找到第二个 Run 的第一个元素在第一个 Run 中的插入位置,以及第一个 Run 的最后一个元素在第二个 Run 中的插入位置。这样,可以缩小需要归并的范围,只对需要移动的元素进行处理。

  2. 临时缓冲区:传统的原地合并算法效率太低,需要大量的元素移动。为了减少这种开销,Timsort 使用一个临时缓冲区,将长度较小的 Run 复制到缓冲区中,然后逐步将元素从缓冲区复制回原数组。

例如,假设存在两个 Run A 和 B,分别为:

  • Run A:
  • Run B:

通过二分查找,可以确定:

  • 元素 应插入到 Run A 的第四个位置。
  • 元素 应插入到 Run B 的第五个位置。

因此,Run A 的前 个元素和 Run B 的后 个元素已经在正确位置,无需处理。只需归并 Run A 的 和 Run B 的 ,其归并过程如下图所示:

Timsort Merge

加速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归并效率,Timsort 引入了 加速模式(Galloping Mode)。在标准的归并过程中,算法会逐一比较两个 Run 中的元素,将较小的元素放入结果数组。然而,如果一侧的 Run 中有大量连续元素比另一侧的当前元素要小,逐一比较会造成不必要的开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imsort 设定了一个阈值 Min_Gallop(默认值为 )。当一侧 Run 中的元素连续比较胜利的次数达到 Min_Gallop 时,算法会进入加速模式,快速定位元素位置,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指数查找:从当前位置开始,算法以指数增长的步长 在一侧的 Run 中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区间,使得目标元素位于该区间内。
  2. 二分查找:一旦确定了包含目标元素的区间,算法会在该区间内使用二分查找,精确定位目标元素的位置。

通过这种方式,Timsort 可以跳过大量不必要的比较,快速处理一侧 Run 中连续的、较小(或较大)的元素,将它们批量移动到合并结果中。

然而,加速模式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更高效。在某些数据分布下,加速模式可能导致更多的比较次数。为此,Timsort 采用了动态调整策略:

  • 阈值调整:维护一个可变的 Min_Gallop 参数。当加速模式表现良好(即连续多次从同一 Run 中选取元素)时,Min_Gallop,鼓励继续使用加速模式;当加速模式效果不佳(频繁在两个 Run 之间切换)时,Min_Gallop,降低加速模式的使用频率。

通过动态调整 Min_Gallop 的值,算法能够根据实际数据情况,在普通归并模式和加速模式之间取得平衡。对于部分有序或高度有序的数据,加速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效率,使 Timsort 的性能接近 ;而对于随机数据,算法会逐渐倾向于使用普通归并,从而保证 的时间复杂度。

复杂度

Timsort 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数据的有序性:

  • 最优情况
    • 当数据已经有序或近似有序时,算法识别出的 Run 长度接近 ,归并次数减少,复杂度趋近于
  • 最坏情况
    • 在数据完全无序的情况下,每一个 Run 的长度都接近 ,因此需要 次归并,每次归并的代价为 ,总复杂度为

证明

  • 识别和扩展 Run

    • 识别 Run 需线性遍历一次数组,其复杂度为
    • 使用插入排序扩展 Run 也需线性遍历数组,其复杂度为
  • 归并 Run

    • 归并操作的总次数与 Run 的总数有关,最坏情况下 Run 的数量为 n / MIN_RUN,由于 MIN_RUN 是常数,因此 Run 的数量可看作
    • 个 Run 需要进行的归并次数为 ,每次归并操作的代价为 ,因此归并操作的总复杂度为

而对于空间复杂度,由于 Timsort 大致需要额外的 空间用于存储栈和临时缓冲区,因此总的空间复杂度为

实现

伪代码实现 使

参考资料

  1. Timsort
  2. On the Worst-Case Complexity of TimSort
  3. Original Explanation by Tim Peters
  4. Java 实现
  5. C 语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