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树状数组

引入

树状数组是一种支持 单点修改区间查询 的,代码量小的数据结构。

什么是「单点修改」和「区间查询」?

假设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一个数列 ,你需要进行下面两种操作:

  • 给定 ,将 自增
  • 给定 ,求解 的和。

其中第一种操作就是「单点修改」,第二种操作就是「区间查询」。

类似地,还有:「区间修改」、「单点查询」。它们分别的一个例子如下:

  • 区间修改:给定 ,将 中的每个数都分别自增
  • 单点查询:给定 ,求解 的值。

注意到,区间问题一般严格强于单点问题,因为对单点的操作相当于对一个长度为 的区间操作。

普通树状数组维护的信息及运算要满足 结合律可差分,如加法(和)、乘法(积)、异或等。

  • 结合律:,其中 是一个二元运算符。
  • 可差分:具有逆运算的运算,即已知 可以求出

需要注意的是:

  • 模意义下的乘法若要可差分,需保证每个数都存在逆元(模数为质数时一定存在);
  • 例如 这些信息不可差分,所以不能用普通树状数组处理,但是:

事实上,树状数组能解决的问题是线段树能解决的问题的子集:树状数组能做的,线段树一定能做;线段树能做的,树状数组不一定可以。然而,树状数组的代码要远比线段树短,时间效率常数也更小,因此仍有学习价值。

有时,在差分数组和辅助数组的帮助下,树状数组还可解决更强的 区间加单点值区间加区间和 问题。

树状数组

初步感受

先来举个例子:我们想知道 的前缀和,怎么做?

一种做法是:,需要求 个数的和。

但是如果已知三个数 的和, 的总和, 的总和(其实就是 自己)。你会怎么算?你一定会回答:,只需要求 个数的和。

这就是树状数组能快速求解信息的原因:我们总能将一段前缀 拆成 不多于 段区间,使得这 段区间的信息是 已知的

于是,我们只需合并这 段区间的信息,就可以得到答案。相比于原来直接合并 个信息,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难发现信息必须满足结合律,否则就不能像上面这样合并了。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树状数组的工作原理:

最下面的八个方块代表原始数据数组 。上面参差不齐的方块(与最上面的八个方块是同一个数组)代表数组 的上级—— 数组。

数组就是用来储存原始数组 某段区间的和的,也就是说,这些区间的信息是已知的,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查询前缀拆成这些小区间。

例如,从图中可以看出:

  • 管辖的是
  • 管辖的是
  • 管辖的是
  • 管辖的是
  • 剩下的 管辖的都是 自己(可以看做 的长度为 的小区间)。

不难发现, 管辖的一定是一段右边界是 的区间总信息。我们先不关心左边界,先来感受一下树状数组是如何查询的。

举例:计算 的和。

过程:从 开始往前跳,发现 只管辖 这个元素;然后找 ,发现 管辖的是 ,然后跳到 ,发现 管辖的是 这些元素,然后再试图跳到 ,但事实上 不存在,不跳了。

我们刚刚找到的 ,事实上这就是 拆分出的三个小区间,合并得到答案是

举例:计算 的和。

我们还是从 开始跳,跳到 再跳到 。此时我们发现它管理了 的和,但是我们不想要 这一部分,怎么办呢?很简单,减去 的和就行了。

那不妨考虑最开始,就将查询 的和转化为查询 的和,以及查询 的和,最终将两个结果作差。

管辖区间

那么问题来了, 管辖的区间到底往左延伸多少?也就是说,区间长度是多少?

树状数组中,规定 管辖的区间长度为 ,其中:

  • 设二进制最低位为第 位,则 恰好为 二进制表示中,最低位的 1 所在的二进制位数;
  • 的管辖区间长度)恰好为 二进制表示中,最低位的 1 以及后面所有 0 组成的数。

举个例子, 管辖的是哪个区间?

因为 ,其二进制最低位的 1 以及后面的 0 组成的二进制是 1000,即 ,所以 管辖 数组中的元素。

因此, 代表 的区间信息。

我们记 二进制最低位 1 以及后面的 0 组成的数为 ,那么 管辖的区间就是

这里注意: 指的不是最低位 1 所在的位数 ,而是这个 1 和后面所有 0 组成的

怎么计算 lowbit?根据位运算知识,可以得到 lowbit(x) = x & -x

lowbit 的原理

x 的二进制所有位全部取反,再加 1,就可以得到 -x 的二进制编码。例如, 的二进制编码是 110,全部取反后得到 001,加 1 得到 010

设原先 x 的二进制编码是 (...)10...00,全部取反后得到 [...]01...11,加 1 后得到 [...]10...00,也就是 -x 的二进制编码了。这里 x 二进制表示中第一个 1x 最低位的 1

(...)[...] 中省略号的每一位分别相反,所以 x & -x = (...)10...00 & [...]10...00 = 10...00,得到的结果就是 lowbit

实现
1
2
3
4
5
6
7
8
int lowbit(int x) {
  // x 的二进制中,最低位的 1 以及后面所有 0 组成的数。
  // lowbit(0b01011000) == 0b00001000
  //          ~~~~^~~~
  // lowbit(0b01110010) == 0b00000010
  //          ~~~~~~^~
  return x & -x;
}
1
2
3
4
5
6
7
8
9
def lowbit(x):
    """
    x 的二进制中,最低位的 1 以及后面所有 0 组成的数。
    lowbit(0b01011000) == 0b00001000
            ~~~~~^~~
    lowbit(0b01110010) == 0b00000010
            ~~~~~~~^~
    """
    return x & -x

区间查询

接下来我们来看树状数组具体的操作实现,先来看区间查询。

回顾查询 的过程,我们是将它转化为两个子过程:查询 和查询 的和,最终作差。

其实任何一个区间查询都可以这么做:查询 的和,就是 的和减去 的和,从而把区间问题转化为前缀问题,更方便处理。

事实上,将有关 的区间询问转化为 的前缀询问再差分,在竞赛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技巧。

那前缀查询怎么做呢?回顾下查询 的过程:

往前跳,发现 只管辖 这个元素;然后找 ,发现 管辖的是 ,然后跳到 ,发现 管辖的是 这些元素,然后再试图跳到 ,但事实上 不存在,不跳了。

我们刚刚找到的 ,事实上这就是 拆分出的三个小区间,合并一下,答案是

观察上面的过程,每次往前跳,一定是跳到现区间的左端点的左一位,作为新区间的右端点,这样才能将前缀不重不漏地拆分。比如现在 管的是 ,下一次就跳到 ,即访问

我们可以写出查询 的过程:

  • 开始往前跳,有 管辖
  • ,如果 说明已经跳到尽头了,终止循环;否则回到第一步。
  • 将跳到的 合并。

实现时,我们不一定要先把 都跳出来然后一起合并,可以边跳边合并。

比如我们要维护的信息是和,直接令初始 ,然后每跳到一个 ,最终 就是所有合并的结果。

实现
1
2
3
4
5
6
7
8
int getsum(int x) {  // a[1]..a[x]的和
  int ans = 0;
  while (x > 0) {
    ans = ans + c[x];
    x = x - lowbit(x);
  }
  return ans;
}
1
2
3
4
5
6
def getsum(x):  # a[1]..a[x]的和
    ans = 0
    while x > 0:
        ans = ans + c[x]
        x = x - lowbit(x)
    return ans

树状数组与其树形态的性质

在讲解单点修改之前,先讲解树状数组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其树形态来源,这有助于更好理解树状数组的单点修改。

我们约定:

  • 。即, 管辖范围的左端点。
  • 对于任意正整数 ,总能将 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 下面「 不交」指 的管辖范围和 的管辖范围不相交,即 不相交。「 包含于 」等表述同理。

性质 :对于 ,要么有 不交,要么有 包含于

证明

证明:假设 相交,即 相交,则一定有

表示为 ,则 。所以, 可以表示为 ,其中

不难发现 。又因为

所以 ,即

所以,如果 相交,那么 的管辖范围一定完全包含于

性质 :在 真包含于

证明

证明:设 ,则

不难发现 ,所以 ,即

所以, 真包含于

性质 :对于任意 ,有 不交。

证明

证明:设 ,则 ,其中

不难发现 。又因为

因此 ,即

所以, 不交。

有了这三条性质的铺垫,我们接下来看树状数组的树形态(请忽略 的连边)。

事实上,树状数组的树形态是 连边得到的图,其中 的父亲。

注意,在考虑树状数组的树形态时,我们不考虑树状数组大小的影响,即我们认为这是一棵无限大的树,方便分析。实际实现时,我们只需用到 ,其中 是原数组长度。

这棵树天然满足了很多美好性质,下面列举若干(设 表示 的直系父亲):

  • 大于任何一个 的后代,小于任何一个 的祖先。
  • 严格小于
证明

,则 ,不难发现 ,证毕。

  • 的高度是 ,即 二进制最低位 1 的位数。
高度的定义

的高度 满足:如果 ,则 ,否则 ,其中 代表 的所有儿子(此时 至少存在一个儿子 )。

也就是说,一个点的高度恰好比它最高的那个儿子再高 。如果一个点没有儿子,它的高度是

这里引出高度这一概念,是为后面解释复杂度更方便。

  • 真包含于 (性质 )。
  • 真包含于 ,其中 的任一祖先(在上一条性质上归纳)。
  • 真包含 ,其中 的任一后代(上面那条性质 颠倒)。
  • 对于任意 ,若 不是 的祖先,则 不交。
证明

的祖先中,一定存在一个点 使得 ,根据性质 不相交于 ,而 包含 ,因此 不交于

  • 对于任意 ,如果 不在 的子树上,则 不交(上面那条性质 颠倒)。
  • 对于任意 ,当且仅当 的祖先, 真包含于 (上面几条性质的总结)。这就是树状数组单点修改的核心原理。
  • ,则其儿子数量为 ,编号分别为
    • 举例:假设 的二进制编号为 ...1000,则 有三个儿子,二进制编号分别为 ...0111...0110...0100
证明

在一个数 的基础上减去 二进制第 位会反转,而更低的位保持不变。

考虑 的儿子 ,有 ,即 。设

考虑 的第 位及后方均为 ,所以 的第 位变为 ,后面仍为 满足

考虑 ,则 的第 位变为 不满足

考虑 ,则 的第 位是 ,所以 不满足

  • 的所有儿子对应 的管辖区间恰好拼接成
    • 举例:假设 的二进制编号为 ...1000,则 有三个儿子,二进制编号分别为 ...0111...0110...0100
    • c[...0100] 表示 a[...0001 ~ ...0100]
    • c[...0110] 表示 a[...0101 ~ ...0110]
    • c[...0111] 表示 a[...0111 ~ ...0111]
    • 不难发现上面是三个管辖区间的并集恰好是 a[...0001 ~ ...0111],即
证明

的儿子总能表示成 ,不难发现, 越小, 越大,代表的区间越靠右。我们设 ,则 分别构成 从左到右的儿子。

不难发现 ,所以

考虑相邻的两个儿子 。前者管辖区间的右端点是 ,后者管辖区间的左端点是 ,恰好相接。

考虑最左面的儿子 ,其管辖左边界 恰为

考虑最右面的儿子 ,其管辖右边界就是

因此,这些儿子的管辖区间可以恰好拼成

单点修改

现在来考虑如何单点修改

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正确地维护 数组。为保证效率,我们只需遍历并修改管辖了 的所有 ,因为其他的 显然没有发生变化。

管辖 一定包含 (根据性质 ),所以 在树状数组树形态上是 的祖先。因此我们从 开始不断跳父亲,直到跳得超过了原数组长度为止。

表示 的大小,不难写出单点修改 的过程:

  • 初始令
  • 修改
  • ,如果 说明已经跳到尽头了,终止循环;否则回到第二步。

区间信息和单点修改的种类,共同决定 的修改方式。下面给几个例子:

  • 维护区间和,修改种类是将 加上 ,则修改方式则是将所有 也加上
  • 维护区间积,修改种类是将 乘上 ,则修改方式则是将所有 也乘上

然而,单点修改的自由性使得修改的种类和维护的信息不一定是同种运算,比如,若 维护区间和,修改种类是将 赋值为 ,可以考虑转化为将 加上 。如果是将 乘上 ,就考虑转化为 加上

下面以维护区间和,单点加为例给出实现。

实现
1
2
3
4
5
6
void add(int x, int k) {
  while (x <= n) {  // 不能越界
    c[x] = c[x] + k;
    x = x + lowbit(x);
  }
}
1
2
3
4
def add(x, k):
    while x <= n:  # 不能越界
        c[x] = c[x] + k
        x = x + lowbit(x)

建树

也就是根据最开始给出的序列,将树状数组建出来( 全部预处理好)。

一般可以直接转化为 次单点修改,时间复杂度 (复杂度分析在后面)。

比如给定序列 要求建树,直接看作对 单点加 ,对 单点加 ,对 单点加 即可。

也有 的建树方法,见本页面 建树 一节。

复杂度分析

空间复杂度显然

时间复杂度:

  • 对于区间查询操作:整个 的迭代过程,可看做将 二进制中的所有 ,从低位到高位逐渐改成 的过程,拆分出的区间数等于 二进制中 的数量(即 )。因此,单次查询时间复杂度是
  • 对于单点修改操作:跳父亲时,访问到的高度一直严格增加,且始终有 。由于点 的高度是 ,所以跳到的高度不会超过 ,所以访问到的 的数量是 级别。因此,单次单点修改复杂度是

区间加区间和

前置知识:前缀和 & 差分

该问题可以使用两个树状数组维护差分数组解决。

考虑序列 的差分数组 ,其中 。由于差分数组的前缀和就是原数组,所以

一样地,我们考虑将查询区间和通过差分转化为查询前缀和。那么考虑查询 的和,即 ,进行推导:

观察这个式子,不难发现每个 总共被加了 次。接着推导:

并不能推出 的值,所以要用两个树状数组分别维护 的和信息。

那么怎么做区间加呢?考虑给原数组 区间加 带来的影响。

因为差分是

  • 多了 不变,所以 的值多了
  • 不变而 多了 ,所以 的值少了
  • 对于不等于 且不等于 的任意 要么都没发生变化,要么都加了 还是 ,所以其它的 均不变。

那就不难想到维护方式了:对于维护 的树状数组,对 单点加 单点加 ;对于维护 的树状数组,对 单点加 单点加

而更弱的问题,「区间加求单点值」,只需用树状数组维护一个差分数组 。询问 的单点值,直接求 的和即可。

这里直接给出「区间加区间和」的代码: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nt t1[MAXN], t2[MAXN], n;

int lowbit(int x) { return x & (-x); }

void add(int k, int v) {
  int v1 = k * v;
  while (k <= n) {
    t1[k] += v, t2[k] += v1;
    // 注意不能写成 t2[k] += k * v,因为 k 的值已经不是原数组的下标了
    k += lowbit(k);
  }
}

int getsum(int *t, int k) {
  int ret = 0;
  while (k) {
    ret += t[k];
    k -= lowbit(k);
  }
  return ret;
}

void add1(int l, int r, int v) {
  add(l, v), add(r + 1, -v);  // 将区间加差分为两个前缀加
}

long long getsum1(int l, int r) {
  return (r + 1ll) * getsum(t1, r) - 1ll * l * getsum(t1, l - 1) -
         (getsum(t2, r) - getsum(t2, l -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t1 = [0] * MAXN, t2 = [0] * MAXN; n = 0

def lowbit(x):
    return x & (-x)

def add(k, v):
    v1 = k * v
    while k <= n:
        t1[k] = t1[k] + v; t2[k] = t2[k] + v1
        k = k + lowbit(k)

def getsum(t, k):
    ret = 0
    while k:
        ret = ret + t[k]
        k = k - lowbit(k)
    return ret

def add1(l, r, v):
    add(l, v)
    add(r + 1, -v)

def getsum1(l, r):
    return (r) * getsum(t1, r) - l * getsum(t1, l - 1) - \
          (getsum(t2, r) - getsum(t2, l - 1))

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可以实现「区间乘区间积」,「区间异或一个数,求区间异或值」等,只要满足维护的信息和区间操作是同种运算即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尝试。

二维树状数组

单点修改,子矩阵查询

二维树状数组,也被称作树状数组套树状数组,用来维护二维数组上的单点修改和前缀信息问题。

与一维树状数组类似,我们用 表示 的矩阵总信息,即一个以 为右下角,高 ,宽 的矩阵的总信息。

对于单点修改,设:

在树状数组树形态上的第 级祖先(第 级祖先是自己)。

则只有 中的元素管辖 ,修改 时只需修改所有 ,其中

正确性证明

管辖 ,求 的取值范围。

考虑一个大小为 的一维树状数组 (对应原数组 )和一个大小为 的一维树状数组 (对应原数组 )。

则命题等价为: 管辖 管辖 的条件。

也就是说,在树状数组树形态上, 及其祖先中的一个点, 及其祖先中的一个点。

所以

对于查询,我们设:

则合并所有 ,其中

正确性证明

表示合并两个信息的运算符(比如,如果信息是区间和,则 )。

考虑一个一维树状数组 恰好表示原数组上 这段区间信息。

类似地,设 ,则 恰好表示 这个矩阵信息。

又类似地,就有 表示 这个矩阵信息。

其实这里 这个函数如果看成一个树状数组,相当于一个树状数组套了一个树状数组,这也就是「树状数组套树状数组」这个名字的来源。

下面给出单点加、查询子矩阵和的代码。

实现
1
2
3
4
5
6
7
8
void add(int x, int y, int v) {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
    for (int j = y; j <= m; j += lowbit(j)) {
      // 注意这里必须得建循环变量,不能像一维数组一样直接 while (x <= n) 了
      c[i][j] += v;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int sum(int x, int y) {
  int res = 0;
  for (int i = x; i > 0; i -= lowbit(i)) {
    for (int j = y; j > 0; j -= lowbit(j)) {
      res += c[i][j];
    }
  }
  return res;
}

int ask(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 {
  // 查询子矩阵和
  return sum(x2, y2) - sum(x2, y1 - 1) - sum(x1 - 1, y2) + sum(x1 - 1, y1 - 1);
}

子矩阵加,求子矩阵和

前置知识:前缀和 & 差分 和本页面 区间加区间和 一节。

和一维树状数组的「区间加区间和」问题类似,考虑维护差分数组。

二维数组上的差分数组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么定义?

这是因为,理想规定状态下,在差分矩阵上做二维前缀和应该得到原矩阵,因为这是一对逆运算。

二维前缀和的公式是这样的:

所以,设 是原数组, 是差分数组,有:

移项就得到二维差分的公式了。

这样以来,对左上角 ,右下角 的子矩阵区间加 ,相当于在差分数组上,对 分别单点加 ,对 分别单点加

至于原因,把这四个 分别用定义式表示出来,分析一下每项的变化即可。

举个例子吧,初始差分数组为 ,给 子矩阵加 后差分数组会变为:

(其中 这个子矩阵恰好是上面位于中心的 大小的矩阵。)

因此,子矩阵加的做法是:转化为差分数组上的四个单点加操作。

现在考虑查询子矩阵和:

对于点 ,它的二维前缀和可以表示为:

原因就是差分的前缀和的前缀和就是原本的前缀和。

和一维树状数组的「区间加区间和」问题类似,统计 的出现次数,为

然后接着推导:

所以我们需维护四个树状数组,分别维护 的和信息。

当然了,和一维同理,如果只需要子矩阵加求单点值,维护一个差分数组然后询问前缀和就足够了。

下面给出代码: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using ll = long long;
ll t1[N][N], t2[N][N], t3[N][N], t4[N][N];

void add(ll x, ll y, ll z) {
  for (int X = x; X <= n; X += lowbit(X))
    for (int Y = y; Y <= m; Y += lowbit(Y)) {
      t1[X][Y] += z;
      t2[X][Y] += z * x;  // 注意是 z * x 而不是 z * X,后面同理
      t3[X][Y] += z * y;
      t4[X][Y] += z * x * y;
    }
}

void range_add(ll xa, ll ya, ll xb, ll yb,
               ll z) {  //(xa, ya) 到 (xb, yb) 子矩阵
  add(xa, ya, z);
  add(xa, yb + 1, -z);
  add(xb + 1, ya, -z);
  add(xb + 1, yb + 1, z);
}

ll ask(ll x, ll y) {
  ll res = 0;
  for (int i = x; i; i -= lowbit(i))
    for (int j = y; j; j -= lowbit(j))
      res += (x + 1) * (y + 1) * t1[i][j] - (y + 1) * t2[i][j] -
             (x + 1) * t3[i][j] + t4[i][j];
  return res;
}

ll range_ask(ll xa, ll ya, ll xb, ll yb) {
  return ask(xb, yb) - ask(xb, ya - 1) - ask(xa - 1, yb) + ask(xa - 1, ya - 1);
}

权值树状数组及应用

我们知道,普通树状数组直接在原序列的基础上构建, 表示的就是 的区间信息。

然而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在原序列的权值数组上构建树状数组,这就是权值树状数组。

什么是权值数组?

一个序列 的权值数组 ,满足 的值为 中的出现次数。

例如: 的权值数组为

很明显, 的大小和 的值域有关。

若原数列值域过大,且重要的不是具体值而是值与值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常 离散化 原数组后再建立权值数组。

另外,权值数组是原数组无序性的一种表示:它重点描述数组的元素内容,忽略了数组的顺序,若两数组只是顺序不同,所含内容一致,则它们的权值数组相同。

因此,对于给定数组的顺序不影响答案的问题,在权值数组的基础上思考一般更直观,比如 [NOIP2021] 数列

运用权值树状数组,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经典问题。

单点修改,查询全局第

在此处只讨论第 小,第 大问题可以通过简单计算转化为第 小问题。

该问题可离散化,如果原序列 值域过大,离散化后再建立权值数组 。注意,还要把单点修改中的涉及到的值也一起离散化,不能只离散化原数组 中的元素。

对于单点修改,只需将对原数列的单点修改转化为对权值数组的单点修改即可。具体来说,原数组 修改为 ,转化为对权值数组 的单点修改就是 单点减 单点加

对于查询第 小,考虑二分 ,查询权值数组中 的前缀和,找到 使得 的前缀和 的前缀和 ,则第 大的数是 (注:这里认为 的前缀和是 )。

这样做时间复杂度是 的。

考虑用倍增替代二分。

,枚举 降为

  • 查询权值数组中 的区间和
  • 如果 ,扩展成功,;否则扩展失败,不操作。

这样得到的 是满足 前缀和 的最大值,所以最终 就是答案。

看起来这种方法时间效率没有任何改善,但事实上,查询 的区间和只需访问 的值即可。

原因很简单,考虑 ,它一定是 ,因为 之前只累加过 满足 。因此 表示的区间就是

如此一来,时间复杂度降低为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权值树状数组查询第 k 小
int kth(int k) {
  int sum = 0, x = 0;
  for (int i = log2(n); ~i; --i) {
    x += 1 << i;                    // 尝试扩展
    if (x >= n || sum + t[x] >= k)  // 如果扩展失败
      x -= 1 << i;
    else
      sum += t[x];
  }
  return x + 1;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权值树状数组查询第 k 小
def kth(k):
    sum = 0
    x = 0
    i = int(log2(n))
    while ~i:
        x = x + (1 << i)  # 尝试扩展
        if x >= n or sum + t[x] >= k:  # 如果扩展失败
            x = x - (1 << i)
        else:
            sum = sum + t[x]
        i = i - 1
    return x + 1

全局逆序对(全局二维偏序)

全局逆序对也可以用权值树状数组巧妙解决。问题是这样的:给定长度为 的序列 ,求 中满足 的数对 的数量。

该问题可离散化,如果原序列 值域过大,离散化后再建立权值数组

我们考虑从 倒序枚举 ,作为逆序对中第一个元素的索引,然后计算有多少个 满足 ,最后累计答案即可。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这样做(设当前 ):

  • 查询 的前缀和,即为左端点为 的逆序对数量。
  • 自增

原因十分自然:出现在 中的元素一定比当前的 小,而 的倒序枚举,自然使得这些已在权值数组中的元素,在原数组上的索引 大于当前遍历到的索引

用例子说明,

按照 扫:

  • ,查询 前缀和,为 自增
  • ,查询 前缀和,为 自增
  • ,查询 前缀和,为 自增
  • ,查询 前缀和,为 自增
  • ,查询 前缀和,为 自增

所以最终答案为

注意到,遍历 后的查询 和自增 的两个步骤可以颠倒,变成先自增 再查询 ,不影响答案。两个角度来解释:

  • 的修改不影响对 的查询。
  • 颠倒后,实质是在查询 的数对数量,而 时不存在 ,所以 相当于 ,所以这与原来的逆序对问题是等价的。

如果查询非严格逆序对()的数量,那就要改为查询 的和,这时就不能颠倒两步了,还是两个角度来解释:

  • 的修改 影响 的查询。
  • 颠倒后,实质是在查询 的数对数量,而 时恒有 ,所以 不相当于 ,与原问题 不等价

如果查询 的数对数量,那这两步就需要颠倒了。

另外,对于原逆序对问题,还有一种做法是正着枚举 ,查询有多少 满足 。做法如下(设 ):

  • 查询 的大小,即 的值域(或离散化后的值域))的区间和。
  • 自增

原因:出现在 中的元素一定比当前的 大,而 的正序枚举,自然使得这些已在权值数组中的元素,在原数组上的索引 小于当前遍历到的索引

树状数组维护不可差分信息

比如维护区间最值等。

注意,这种方法虽然码量小,但单点修改和区间查询的时间复杂度均为 ,比使用线段树的时间复杂度 劣。

区间查询

我们还是基于之前的思路,从 沿着 一直向前跳,但是我们不能跳到 的左边。

因此,如果我们跳到了 ,先判断下一次要跳到的 是否小于

  • 如果小于 ,我们直接把 单点 合并到总信息里,然后跳到
  • 如果大于等于 ,说明没越界,正常合并 ,然后跳到 即可。

下面以查询区间最大值为例,给出代码: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t getmax(int l, int r) {
  int ans = 0;
  while (r >= l) {
    ans = max(ans, a[r]);
    --r;
    for (; r - lowbit(r) >= l; r -= lowbit(r)) {
      // 注意,循环条件不要写成 r - lowbit(r) + 1 >= l
      // 否则 l = 1 时,r 跳到 0 会死循环
      ans = max(ans, C[r]);
    }
  }
  return ans;
}

可以证明,上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时间复杂度证明

考虑 不同的最高位,一定有 在这一位上为 在这一位上为 (因为 )。

如果 在这一位的后面仍然有 ,一定有 ,所以下一步一定是把 的最低位 填为

如果 的这一位 就是 的最低位 ,无论是 还是 的这一位 一定会变为

因此, 经过至多 次变换后, 不同的最高位一定可以下降一位。所以,总时间复杂度是

单点更新

请先理解树状数组树形态的以下两条性质,再学习本节。

  • ,则其儿子数量为 ,编号分别为
  • 的所有儿子对应 的管辖区间恰好拼接成

关于这两条性质的含义及证明,都可以在本页面的 树状数组与其树形态的性质 一节找到。

更新 后,我们只需要更新满足在树状数组树形态上,满足 的祖先的

对于最值(以最大值为例),一种常见的错误想法是,如果 修改成 ,则将所有 更新为 。下面是一个反例: 中将 修改成 ,最大值是 ,但按照上面的修改这样会得到 。将 直接修改为 也是错误的,一个反例是,将上面例子中的 修改为

事实上,对于不可差分信息,不存在通过 直接修改 的方式。这是因为修改本身就相当于是把旧数从原区间「移除」,然后加入一个新数。「移除」时对区间信息的影响,相当于做「逆运算」,而不可差分信息不存在「逆运算」,所以无法直接修改

换句话说,对每个受影响的 ,这个区间的信息我们必定要重构了。

考虑 的儿子们,它们的信息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先更新儿子再更新父亲),而这些儿子又恰好组成了 这一段管辖区间,那再合并一个单点 就可以合并出 ,也就是 了。这样,我们能用至多 个区间重构合并出每个需要修改的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void update(int x, int v) {
  a[x] = v;
  for (int i = x; i <= n; i += lowbit(i)) {
    // 枚举受影响的区间
    C[i] = a[i];
    for (int j = 1; j < lowbit(i); j *= 2) {
      C[i] = max(C[i], C[i - j]);
    }
  }
}

容易看出上述算法时间复杂度为

建树

可以考虑拆成 个单点修改, 建树。

也有 的建树方法,见本页面 建树 一节的方法一。

Tricks

建树

以维护区间和为例。

方法一:

每一个节点的值是由所有与自己直接相连的儿子的值求和得到的。因此可以倒着考虑贡献,即每次确定完儿子的值后,用自己的值更新自己的直接父亲。

实现
1
2
3
4
5
6
7
8
// Θ(n) 建树
void init() {
  for (int i = 1; i <= n; ++i) {
    t[i] += a[i];
    int j = i + lowbit(i);
    if (j <= n) t[j] += t[i];
  }
}
1
2
3
4
5
6
7
# Θ(n) 建树
def init():
    for i in range(1, n + 1):
        t[i] = t[i] + a[i]
        j = i + lowbit(i)
        if j <= n:
            t[j] = t[j] + t[i]

方法二:

前面讲到 表示的区间是 ,那么我们可以先预处理一个 前缀和数组,再计算 数组。

实现
1
2
3
4
5
6
// Θ(n) 建树
void init() {
  for (int i = 1; i <= n; ++i) {
    t[i] = sum[i] - sum[i - lowbit(i)];
  }
}
1
2
3
4
# Θ(n) 建树
def init():
    for i in range(1, n + 1):
        t[i] = sum[i] - sum[i - lowbit(i)]

时间戳优化

对付多组数据很常见的技巧。若每次输入新数据都暴力清空树状数组,就可能会造成超时。因此使用 标记,存储当前节点上次使用时间(即最近一次是被第几组数据使用)。每次操作时判断这个位置 中的时间和当前时间是否相同,就可以判断这个位置应该是 还是数组内的值。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时间戳优化
int tag[MAXN], t[MAXN], Tag;

void reset() { ++Tag; }

void add(int k, int v) {
  while (k <= n) {
    if (tag[k] != Tag) t[k] = 0;
    t[k] += v, tag[k] = Tag;
    k += lowbit(k);
  }
}

int getsum(int k) {
  int ret = 0;
  while (k) {
    if (tag[k] == Tag) ret += t[k];
    k -= lowbit(k);
  }
  return re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时间戳优化
tag = [0] * MAXN
t = [0] * MAXN
Tag = 0


def reset():
    Tag = Tag + 1


def add(k, v):
    while k <= n:
        if tag[k] != Tag:
            t[k] = 0
        t[k] = t[k] + v
        tag[k] = Tag
        k = k + lowbit(k)


def getsum(k):
    ret = 0
    while k:
        if tag[k] == Tag:
            ret = ret + t[k]
        k = k - lowbit(k)
    return ret

例题